前言:这篇文章是我转载自知乎用户@长太息的回答原回答链接,原作者已经同意转载,我看到回答时,认为角度很新颖,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看待现在的农村教育以及未来的发展

我曾经在2022年跟2024年去河南做田野调查,以下是河南地区的教育情况的现状。

在与农民的沟通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异常反常的现象分布在整个河南农村地区,即择校费。在笔者记忆里,择校费曾经是好的中小学进行招收没有学籍学生的条件,但是在河南却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初到淇县时,笔者曾以为所访家庭学生成绩不错或是重视教育,所以就出钱让孩子去城里读书,择校费约1-2万元。所以没有进行细致问询。

但是在田野过程中,这种择校费现象普遍的存在于农村家庭中。由此笔者产生困惑,怎么可能每个家庭孩子的学习都如此优异,由此进行了相对细致的问询。同时笔者有朋友在延安与榆林地区从事小学教育行业,其曾多次前往农村小学与城市边缘打工子弟为主的学校。二者共同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在鄢陵,笔者与农民a交谈,他叙述村子里的孩子都选择上镇子上的私校,而非镇子公立学校学习。其有两个孩子,一个初中二年级,一个小学四年级。初中私校学费每学期2500提供住宿服务,小学私校学费同上。其大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好,具他本人叙述并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高中,甚至也不希望进入职校学习,只要掌握一门手艺即可。

对此笔者大感困惑,若不需要孩子考入高中,或是继续学习,为什么不去上不要钱的公立学校呢?对此,a表示,让孩子上私校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成绩仅仅是为了完成基本的识字而已,同村的孩子父母贪图便宜,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该生至初二尚不能认全拼音。具其所述,私校老师根据学生成绩有绩效工资,而公立学校老师收入不跟学生成绩挂钩,由此相较于公立学校老师而言私校老师更加负责。在在私校农民a孩子在初中时已经早上五点半起床,至晚上十点方可以入睡,两星期可以休2天,即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的孩子依旧无法考上高中。当然2500元的私校费用相对较低,若是在县城上学则需要大概一学期5000左右。在2022年,他家情况并不乐观,其本人与妻子在春天外出上海务工,因疫情被封2个月整,工资没有拿到,还出了房租和饮食费用,两月开支在7000左右(因疫情物资供应不畅,导致物资价格上涨所致),上海封城结束后回家,本年再无外出务工计划打算。因此决定,停交新农合。

教育问题并非孤证,在与笔者陕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朋友交谈中,笔者发现类似情况。该朋友曾为陕西榆林某公立小学6年级班主任,现将情况描述如下。该小学位于城市边缘,生源主要来自外出务工人员,该班在期中与期末考试中,语文平均分与数学平均分均在60分稍微偏上。班中约四分之一的孩子,尚不能认全拼音,在作文写作中不能写出完整的句子。同理在延安子长县也有类似情况,笔者朋友在某乡镇小学调研时发现几个孩子六年级已经上了三年,但因知识水平不过关没有初中愿意接收,只能继续上小学。而其同样无法认全拼音也无法完整造句。

而后笔者继续在确山县田野调查中,发现这种状况。

农民b,其孩子高中,中考未达到分数线,交1.8万进入高中上学,其作息为早上四点半起床,晚上11点晚自习结束休息。成绩并不乐观,大约在二本与大专间。

农民c,其孩子小学3年级,在县城私校上学学费3500一学期。本地同行者为笔者描绘这样一种盛况,城中小学初中上下学时人满为患,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与学生,而乡镇中小学,学生甚至没有老师多,学生非常少,他认为这是河南人重视教育的结果。农村家庭的家长,甚至愿意付出一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只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拥有良好就业。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调研中,笔者并不如此认为。

农民d,其孩子现于某民办大专就读,学费每年3万。其孩子,复读一年,第一年成绩不足以上公办大专,由于民办大专学费过高决定复读一年,第二年成绩略有进步仍不足以上公办大专,于是选择让其于民办大专就读,其为艺术生。农民e,其孩子为女生高二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基本考上一本,起床时间为4点半,晚自习于10点结束,其本人于12点入睡。每两周放一次假,一次一天。

接下来笔者前往杞县,在田野中,杞县情况更为突出,在城市中也是小学初中私立学校主导,私校盛行。农民大约每年需得花费8000-10000供子女上小学,农民f,孩子三年级在县城中买房,孩子上学学费一学期为4000元。而后笔者的田野继续到了洛阳的栾川县,情况也是类似,其余田野不在本文中赘述。因为其费用大多相似。在河南,笔者调研的中,一个普通的工厂一月工资甚至不能达到3000元,而其工作时间是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通常这种模式被称为底薪加班制,富士康由于基础工资设置相对较高,其若是可以每天干满12小时,收入可达5000-6000左右,工价好时甚至可以达到7000。但是即使如此,富士康也很少有人能干满三个月乃至半年。而在这些村镇的工作中,很多人的工资若是没有加班甚至无法达到2000,有许多人的工资在1500-1600左右,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临工。而若是建筑工地的小工,男性一天工资在110-130之间,女性在90-110之间,这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找到工作的。

而一亩地,若是没有发生灾害,其净利润大概在1000元每亩,若是稍微不稳定则在700-800徘徊,一个老人一个月养老金为100元。无论如何计算,一个六口之家,收入大概在5万左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收入往往不能覆盖老人孩子所有人的需求,由此产生了遗老弃老问题,在K市Q县,笔者在村中遇到许多被遗弃老人,而出于面子问题,他们又羞于承认。在村中笔者多次看到,建好宅基地的房屋中,老人单独一间住处,出入口从房背后打开,不与主屋沟通,更有甚至老人只能早村口自建小铁皮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个农民家庭若是生有两个孩子,将不得不拿出接近一半的收入来解决其教育问题,究竟是什么使得其宁愿放弃老人的养老,也不愿意让孩子上公立中小学减少支出?难道农村的教育问题仅仅只在留守儿童吗?我们将村中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称为留守儿童并没有问题,但是教育问题仅仅是因为留守导致的吗?假如留守儿童是教育问题的主导原因?

那么为什么河南的农村家庭愿意花费那么多钱,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而其目的并非是一个好大学或是好工作,仅仅是期望孩子识字读书就好?在现有话语体系中,职校、大专往往是学生本人不好好学习的结果,在这些地方充斥着愚昧与无知。即使存在这样一种被小镇做题家称为愚昧与无知的东西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些学生是如何变得如此可能更值得我们深思。在30年前教育还被农村家庭视为改变出身和命运的机会,但在今天一个农民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就是让孩子读书识字。

这种巨大的转折并没有被主流舆论所注意,在今天的话语系统当中,教育仍旧是被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工具,努力学习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小镇做题家在今天愤懑不平的抱怨自己努力做题,但是未来的就业却远没有想象的美好。但是在事实上,多数农民家庭已经放弃了做题或者说教育作为孩子的出路。

笔者现将河南农村教育问题成因归结如下:

1、农民并不能提供高额税收和财政收入,所以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远小于城市。同理,通过教育的差异化,可以促进房价的增长,尤其是学区房的价格。笔者曾有幸观看同一地区Y市市辖区两场小学运动会,一场为乡镇小学举办,其运动开幕式为简单方阵,操场甚至没有修看台,孩子们席地而坐。一场为市重点小学,运动会开幕式有无人机方阵表演与平衡车方阵。两者财政拨款不可同日而语。

2、老师问题,好的老师多半不愿去乡村中小学教书,多半视为发配。而分配到乡村地区的,多半学生少、老师多,任务轻。将之视为一种清闲的领工资的活,没有任何动力进行教学。甚至孩子玩手机,讲话并不管理。仅仅完成对应课时就好。笔者曾在S省J县W镇遇到过,该镇小学初中连办九年,老师两百余人,学生一百出头,老师们抽签上课,平时并不住在镇子上,有课才开车来。

综合而言,教育本身是一种阶级再生产的工具,布迪厄在《国家精英》中描绘了法国的教育的阶级再生产,子女对于父母教育的承袭。而威利斯则在《学做工》中描绘了工人阶级的孩子形成了一种轻视课堂与学习的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子承父业

笔者认为今天河南的义务教育所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这种问题并不是我们的教育能不呢培养出合格的科研人员或是合格的大学生,而是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流水线工人。同样公立教育在河南农村地区的溃败或是崩溃,也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而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产业进步管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义务教育并没有能够在农村地区产生对于政府合法性的认同,相反不断生产出对于政府合法性的否定。农民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对政府失望。在叙述中,他们将21世纪初的十年视为最美好的年份,取消了公粮(农业税),外出务工收入有所提高。而对今天,他们难以看到出路,以至于不愿意生孩子,或是没有意愿督促孩子学习,因为看不到孩子将来的出路。

曾有农民跟笔者算过一笔账,县城的房价大约在6000左右,买房大概80平,需得48万,若是贷款则花费更多,一辆车上户加开销大约在7万左右,若是不要彩礼除去酒席什么的大概花费在60万以上,若是彩礼要求10-20那么就要达到70-80万。这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民家庭可以负担的极限,笔者曾在河南农村遇到不少35以上的大龄未婚男青年,而同样结婚问题也成为父母的负担,甚至有父母曾因为给不出彩礼,而自杀。

在今天农村是一个失语的地区,很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我们的乡镇地区。似乎他们并不存在于我们的现代文明之中。并且由此营造了一种自满的话语。但是这些人真实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

所以问题不在考不考得上二本,而是很多时候教育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存在很多缺陷。在这里它扮演的不是实现阶级跨越的工具,而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